人间有味是清欢——春笋
广州话:春风疑不到天涯,二月山城未见花。
客家话:残雪压枝犹有橘,冻雷惊笋欲抽芽。
闽南话:夜闻归雁生乡思,病入新年感物华。
潮州话:曾是洛阳花下客,野芳虽晚不须嗟。
——《戏答元珍》宋·欧阳修
广州话
惊蛰时,“蛰虫醒而出走”。但被雷声惊醒的不止是蛰虫,还有“潜伏”在土里的春笋。竹笋自古以来就是菜中珍品、鲜味第一。甚至有“居不可无竹,食不可无笋”之说。
中医认为笋味甘、微寒,无毒。具有清热化痰、益气和胃、治消渴等功效,最适宜在春季饮食。笋肉,质地单纯,用以入菜取其“鲜”。与肉同炒,则肉不腻而笋鲜美,彼此相得益彰。新鲜竹笋,做法有很多;烹前应先在滚水中焯过,以去涩。烹笋,首选清明前后的嫩春笋,落重油、重糖烹调,为南国名菜“油焖春笋”。与咸肉、千张、葱结同烹,则为苏帮另一道名菜“腌笃鲜”。
这么美味又养生的春笋,历代文人怎么会忽略呢?竹笋对于唐代诗人白居易来说也是难得的美味,他在《食笋》一诗中说到:每日遂加餐,经时不思肉。有笋吃的话,他连肉都不想吃了。
以清雅闻名的林洪在其美食专着《山家清供》中称笋为“傍林鲜”,书中讲了这样的故事;林洪在春天去拜访朋友,聊到半夜突然饿了,友人赵莼湖说只有镜湖的莼菜,茅行泽说有稽山的竹笋,林洪说这样可以做一碗羹,因为笋似玉,莼似带,所以取名“玉带羹”。夜半时分和好友相谈正酣,一份清雅的莼笋羹点缀其中。人生真正的美好就在这样的过程里和这碗“玉带羹”中。
当下的人倡导简朴自然的饮食方式,吃笋就成了不二之选。作为资深老饕的苏东坡对食物有着精深的感悟。“入淮清洛渐漫漫,雪沫乳花浮午盏。蓼茸蒿笋试春盘,人间有味是清欢。” 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,正是对平静、恬淡、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。
诵读:马小勤、张敏东、郑新民、吴少英